提起儿媳,不会说话的婆婆感动得哭了 商报记者 王春胜/摄
商报记者 王文凯 实习生 李光 宋戈
人物:董爱华
年龄:48岁
职业:国棉四厂职工
身边人评价:院长说,养老院中,她是唯一来照顾老人的儿媳妇;提起她,瘫痪在床的婆婆捂着胸口,流泪了 ;她儿子说,找媳妇要找妈妈这样的。
婆婆偏瘫,她坐火车从郑州跑到江苏,去伺候婆婆。30天后,她又把老人带回了郑州,这一照料,就是三年 。在国棉四厂家属区,提起董爱华,居民们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
跋涉千里,伺候病中婆婆30天
1956年,陈阿荣和陈桂初正年轻,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夫妇二人离开江苏,落户郑州。那一年,他28岁 ,她23岁,正是青春风华。
55年后,他已老态龙钟,她瘫痪在床,但让他们深感幸运的是,他们有一个好儿媳。
这个好儿媳就是董爱华。
董爱华今年48岁,认识丈夫时,他因工伤失去了一条腿,可她还是嫁给了他。
丈夫不能工作,每月仅有几百元补贴。但好在她是国棉四厂的职工,儿子又很懂事,三口之家倒 也其乐融融。
公婆退休后回了江苏,
cheap ghd,跟随小姑子生活。婆婆老了,身体不好,2007年患上了脑血栓、哮喘和半身不遂。小姑子分身乏术,难免照 顾不周,而婆婆其他的儿女也都在外地。
怎么办?2007年6月,董爱华请假一个月,带着儿子去了江苏省江阴市。
在医院里,她一边给婆婆洗澡、洗衣服、理发、喂饭,一边惦记独自在家的丈夫。一 个月后,她决定把公婆带回郑州照顾。
她是养老院里唯一来照顾老人的媳妇
因83岁的公公身体不好,丈夫又有腿疾,回郑州后不久,婆婆去了航海路上一家养老院疗养。从家到养老院 ,坐公交车要经过13站,下了车还要再走两站地。一站一站的名称,董爱华再熟悉不过,这条路,她走了整整一 年。
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她又把老人转到离家近的养老院。
今年5月3日凌晨1时许,家中电话突然响起,是养老院王院长打来的,王院长说,婆婆高烧42℃!她火急 火燎地跑到养老院,从5楼背下婆婆送到医院。
最终,婆婆转危为安,而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已是上午8时。
王院长说,老人有事,都是同董爱华联系。院里来照顾老人的都是子女,而她则是唯一来照顾老人的儿媳妇。 “来得很勤,来了就帮老人洗澡、理发、换衣服,看起来朴朴实实的一个人。”
由于养老院开饭比较早,董爱华每天早上5时30分就赶到养老院,给婆婆喂饭。王院长说,都说久病床前无 孝子,像这种情况,自己的儿女都不一定做得到,“做媳妇做到这一步,真的很难得。”
提起媳妇,瘫痪在床的78岁婆婆陈阿荣捂着胸口,流泪了。
陈桂初解释,妻子偏瘫不能说话,但她心里明白,“媳妇儿跟自己的女儿没啥两样,她哭,已经是对儿媳最好 的评价了。”
是她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
在国棉四厂家属区董爱华家,她的丈夫说:“厂子效益不好,有活儿就去,干一天30元,
ghd flat iron。”
但是,仅婆婆每月的医药护理费就要1000多元,这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怎么样呢?
记者了解到,董爱华全家,只有她24岁的儿子买了手机,炎炎夏日也没有装空调。不足70平方米的两室一 厅,大房间给了公公,小房间董爱华夫妇居住,1.8米的儿子只能在阳台上搭一张钢丝床。
儿子说,妈妈有点“刀子嘴豆腐心”,
ghd mini styler。“做一件两件事不能说明什么,关键在于长期坚持比较困难。爸爸身体不方便,家里基本都是妈妈在操持。三年 多了,妈妈每天下班回来还要做饭、洗衣服、去养老院送饭、照顾奶奶。”
“我找媳妇也要找我妈这样的。”儿子说。
董爱华的事儿,国棉四厂家属区很多居民都知道。小区里的赵大妈说:“提起她,谁不伸出大拇指。我今年已 经61岁了,我要是有这么一个好媳妇,这一辈子就知足了。”
而董爱华则说,这些,都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