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关系学思想(节选)
王蔚在礼参中学的报告
山东财政学院 王蔚
前记:2009年2月12日(阴历的正月十八),应山东省邹平县礼参中学霍方军校长的邀请,为礼参中学 的全部老师(约八十人)做了三个小时的演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讲了自己对《论语》的认识,第二个阶段 ,讲了自己对金融危机的看法。演讲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十一时半停止。旁边休息了约15分钟。关于《论语》 ,我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论语》中的关系学思想,第二个是《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在这里整理的是《论语中 的关系学思想》。
老师们,早上好。方才霍校长讲了些溢美之词,我受之有愧。今天我有两个内容来和老师们一块学习与探讨。 一个是我讲一讲我对《论语》的见地,第二个内容讲一讲美国次贷危机。我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世界经济, 专一于世界经济区域团体化的研究,当然包含关于自在商业区的研究,这是我的本行;还有一个研究方向是《论语 》。20多年来,我比较喜欢《论语》,从2003年春天开端,在山东财政学院开设《论语选修》这门课。现在 《论语》热。自从于丹讲了《论语》之后,论语就热了起来。我不是在《论语》热了之后才开始讲《论语》,我讲 《论语》的时候《论语》还比较冷。
一、现在真正读《论语》的并不多
对于《论语》呢,我们做老师的,可能比较熟。不论你是讲语文的,还是讲历史的,还是讲其它学科的。《论 语》呢,可能大家都看了。即使没有看过《论语》,也可能听过、或者从电视上看过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 论语》,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是稀罕的东西了。尤其是于丹老师在中心电视台讲《论语》之后,简直算是妇孺皆 知了。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应当感激于丹老师。
讲课之前,我想讲一个笑话。当然这个笑话产生在于丹老师还没有讲《论语》之前。大大概五六年前,中国青 岛一所很著名的大学老师到济南来,我请他吃饭。他是个博导,博士生导师。那天我的女儿也去了。席间他问我, “老弟啊,在忙什么”?我说,“除了老本行世界经济外,还教点《论语》”。他听后愣了半天,说,“我听说过 英语、德语、日语,也听说过俄罗斯语,西班牙语,但没有听说过论语,论语是哪国语啊?”当时我的女儿吃惊得 不得了。说,“爸爸,长大了说什么也不能当博导”。我说为什么?她说,博导连《论语》也不知道。这怎么当博 导。在她的心目中,是个人就应该知道《论语》。当然,这是笑话,是于丹还没有讲论语之前,于丹讲了论语,就 不会有这样的笑话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于丹老师讲《论语》之后的笑话。这位老兄是我的一个好友人。在一个大学里担负 比拟主要的职务。记得于丹刚讲《论语》未几,那时人人在念叨《论语》。这位老兄也赶了回时兴。我有事到他办 公室里去。去了当前,他大谈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见解。他说完了,我就问他:你看过《论语》吗?你看过《论 语》原文吗?他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书我是买过,但读吗,不读过。”
我说这两个例子的意思很明白。即使在中国的高等常识分子中,当真读《论语》的人也不是很多。霍校长手里 拿了本《论语》书,我一看就知道那书很新。我不知道平凡霍校长读不读《论语》,但手头这一本显然是新买的。 可能是霍校长请我来讲课,现买了一本。
二、对于《论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大家都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北宋的宰相赵普曾经说过,“臣曾经以半部论语帮天子你夺得了天下 ,我呢,臣又用半部论语帮您治天下”[1]。这一下,《论语》可了不得了。成了治国安邦的经典。其实《论语》是了不得,但没有了不得那么大的水平。从 《论语》诞生到现在,那么多人读《论语》,真正以《论语》治天下的并不多,真正到了宰相的人也不多。当然, 宰相自身并未几。但论语对中国的影响那是不能小觑的。在100年前,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人不读《论语》的 。不读《论语》就不是读书人。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多数人没有读过《论语》,即便受过高级教育的大学生们、研 究生们,也没有几个人读过《论语》,所以,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教学请求他的研究生们要读《论语》,读《道 德经》。杨传授曾经讲过,中国人至少应当读两本书,一本是《论语》,一本是《道德经》[2]。
对于《论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政治家读论语,喜欢研究论语中的为政思惟;治理学家读《论语》,研 究论语中的管理思想;教育学家读论语,或者说搞教育的人研讨论语,爱好研究论语的教导思维。哲学家研究论语 ,那当然是从哲学方面,它站在哲学的高度探讨孔子对世界的意识。自从2000年出生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的中国人。有个人研究《论语》,他别的不研究,就专门研究《论语》中的成语。他发明,中国的很多成语来自《 论语》,或者是跟《论语》有关系。据他的研究,出自《论语》或者与《论语》有关联 的成语有200条之多[3]。老师们,个别中国人,假如头脑中有如果有1500条《成语》,那就能够做到下笔成章。如果控制了《论语》 中的成语,就基础上把握了六分之一。
我想这里强调一点的是,《论语》不谈论鬼神。《论语》不议论鬼神,《论语》把重要精神放在关于人际关系 的探讨上。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比孔子小八岁,有的说小九岁。他曾经问过孔子,老师啊?怎么侍 奉鬼神[4]?孔老夫子就告知他,“不能事人,焉能事鬼”?你还侍鬼呢?你连人都侍候不好?你怎么服侍鬼神?其实孔老夫 子是告诉他的学生世界上没有鬼神。还有一次孔老夫子一个学生樊迟问,老师啊,如作甚知,孔老夫子就告诉他的 学生说,“敬鬼神而远之[5]”。讲到这里,在座的老师可能说,这有啥?不就是不信鬼神吗,我就不信鬼神。老师们,我们是在2500以后 谈论这个问题。如果从孔子生活的年代,不信鬼神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有的人可能说,孔老夫子叫做“五十而知天 命”,这“天命”是怎么回事?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天命不是指运气,而是指天然法则。《论语》中还说,“子 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讲怪的东西,暴力的东西,神神乎乎的东西。
《论语》内容很宏大,但字数很少,一共20篇,13000多字。我不是仁者,我不是智者,我是个普通人 ,
extreme paul smith,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一般人的看法。我对《论语》怎么看?我对《论语》怎么看?我对《论语》的意见是以 为这是一部关系学著述。《论语》就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部教诲人如何处理关系的学识。《论语》的巨大 贡献在于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准则、正常准则与最高准则。
三、六种人际关系及其处理的具体原则
人在社会中面临的关系并不庞杂。细心想想,人面临着六种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 、朋友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的奉献在于提出处理这些关系的最高准则,基本准则与详细 原则。
人毕生当中可能永远被三个问题迷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从哲学上解答这个问题,我解 答不了。但我们只有不是钻牛角尖,这问题很好答复。你是谁?你是人。你从哪里来?你从你父母那里来。你到哪 里去?你走到哪里算哪里,你违心到哪里就到哪里。很简略的问题吗!
第一种关系是父子关系。人从父母那里来,就首先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孔子提出处理父母关系的原则是父 慈而子孝。做父亲的要慈祥,做儿子的要孝敬。孔子不讲偏颇的话,他是个辩证法巨匠。他讲两个方面。如果父不 慈,则儿可以不孝?这个孔老夫子没有讲过。作父亲的,就是要关怀你的孔子,酷爱你的孩子,尽到你做父亲的义 务。论语中还讲到,“父母唯其疾之忧”,没有一个父母不牵挂自己的孩子的。
说到子孝。这里有个笑话。是与孝有关的。《论语》当中,孔子的许多学生都问过孝的问题,但孔子都给了不 同的回答。比如子夏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色难”[6]。意思是孩子如果在父母面前坚持温和高兴的神色很难。如果做到了这样,那就是孝。我的一个学生听我讲了《论 语》,寒假当中就试图依照“色难”的要求去做,就写了一两个字“色难”挂在家里。父母不解其意,就去问村里 的文化人。村里的文明人来了,看了“色难”两字就说,这还不容易懂得?色难就是找媳妇难,孩子为媳妇犯愁了 。找个媳妇就好了。
第二种关系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当时一对夫妇可能生良多孩子,且许多孩子都是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涯。兄弟多 了,就面临一个如何处理关系问题。于是孔子提出了处置兄弟之间关系的详细准则,那就是悌。看看这个悌,很有 意思,这边一个竖心,这边一个“弟”,意思是把弟弟放在心里。放在心里就忘不了,忘不了才会想到照料。悌的 意思是作哥哥的要尊,要让;作弟弟的要恭,要敬;论语中孔子对他的学生讲,弟子要“入则孝、出 则悌[7]”。实在当初乡村中还保存着这种兄尊弟恭的传统。兄尊弟恭,家庭能不协调吗?
第三种关系是朋友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上谁没有个好朋友啊。比方在礼参中学,可能有多少个人关系无比好 。人与人关系十分好,怎么来的?你可能说是臭味相投,你可能是世交,但你与这个人关系好,只有一个字,你们 之间讲究了一个“信”字。两胁插刀也好,倾家相助也好,为什么?讲究了个“信”字。他把你当成好朋友,是因 为你讲信,你把他当成好朋友,是由于他讲信,他谈话算数。不算数,你怎么可能把他当成朋友呢?所以好朋友之 间的关系,就一个字,信。在从前,同门为朋,同道为友。而现在,朋友是一个词了,
Gucci Shoes。朋友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没有血统关系的两个人要想保持一种久长的关系,只有一种措施,信。说话算数,彼此 信任。孔子讲,“背信弃义,不知其可也[8]”。一个人不讲信,别人就不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晓得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无奈信赖你。所以朋友之间 要讲求信。现在社会倡导信,实际上是把社会上的其余人当朋友看。因为只有朋友之间才可将讲究信。没有据说过 在敌人之间讲究信的吧。在敌人之间讲究诈,兵不厌诈。那一套不是孔子,是孙子。孙子兵法十三篇、三十六计等 都是讲的这个东西。
第四个关系,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关系实际上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引导与部属的关系。一个人在社 会上不管你本事如许大,你可能是别人的部属,你本领不大,也有可能是别人的领导。一个人表演了两种角色。在 领导眼前你是部属,在部属面前你是领导。好比说霍校长,在礼参中学是一把手,在这里是君,是领导者,然而到 了县教育局领导面前,他又是部属。再比如王传民书记,在邹平县是县委书记,一把手,说了算。那是相对的领导 ,党领导所有吗。但到了市领导那里,到了省领导那里,他又是部属。所以每个人在社会上,有可能是别人的领导 ,同时你又是别人的部属。孔老夫子提出了处理君臣关系的具体准则,那就是君礼而臣忠。做领导的,要礼;做臣 子的要忠。当时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你对领导 如果是不忠的话,你想让领导用你,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忠于他的领导,确定不是一个好部属。不忠于领导, 很难得到重用。领导评估部属普通两条尺度,品学兼优。德放大才前面。德才兼备者必用,德小才大者可用,无德 有才者慎用,无德无才者不必。我常常问我的学生讲,什么是能力?学生的回答很多。才能?外语强!现在是寰球 化时期,说嘴呱呱响的外语,外语好这就是能力强。会开车,有驾驶证,这是能力。盘算机本考出来了,得了个几 级证书,这也是能力。这是不是能力?是能力。但如果这些能力得不到发辉,那什么能力也不是。能力是什么?能 力是得到别人信任的能力,获得别人信任的能力。你不忠于人家,人家怎么会把机遇给你,你没有机会,你也就没 有任何能力。这些都是讲的臣忠。但还有一点不能疏忽,那就是君礼。作领导的不能大呼小叫,不能嗷嗷的叫,不 能在那里两手插腰大发性格。真正做领导人的人都是出言不逊、和蔼可亲、温良恭俭让,一幅谦谦正 人的形象。
第五种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孔子提出了处理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具体准则,那就是见义勇为。《论语 》中讲,“见义无为非勇也”。什么是义?义者宜也。宜就是应当做的事。你走在大巷上,有个小流氓欺侮一个女 孩子,你挺身而出,好汉救美,这是见义勇为,你装着没看见,去打酱油,就不是见义勇为。关于这个问题,我想 一提就过。
当然还有第六种关系,是夫妻关系。在《论语》中孔子讲得比较少,或者说没有讲。但我们从孔子的一贯思想 中可以猜出来。孔子很尊重女性,固然孔子讲过“唯君子与女子难堪养也”。但那是讲的一种心理情形,在这之后 还有一句话,叫“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老夫子说,这小人,有个弊病,你对他好吧,关系搞得近吧,他就上头扑脸;你对他远吧,他就嫉恨你。孔 子讲的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当然,在座的女老师可能没有这种心理状况。你最好不要对号入座,
ChopardReplicaWatches。孔子提倡阴阳相合,讲究相互尊重,讲究男女平等,讲究鹿车共挽。孔子绝对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尊女卑是 后人的思想,是不能记在孔子身上的。
四、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恕
上面讲的是六种关系,以及处理这六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其实,孔子还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最高 原则。基本原则也就是一般的原则。我认为,孔子提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是恕。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是 “仁者爱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基本原则:恕。“恕”就是如心,就是将心比心,就是推已及人。“恕”这个概念是孔子对 他的好学生子贡讲的。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成绩最大的一位,恐怕在《论语》中向孔子发问题、与孔子探讨问题最多 的人是子贡,当然,说孔子好话最多的也是子贡。孔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在与子贡探讨问题时提出的。有一次子贡 问老师,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履行的领导思想,孔子就说了这样的话,“其恕乎”!并且对子贡进行 懂得释。孔子的说明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们看一下原文,这段话出自《论语・颜渊》。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毕生行之道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很谦逊的,与自己的学生探讨问 题时也都是用的商量的口气。但就是以这种磋商的口吻,孔子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我请大家留神,孔 子提出的准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抒发了孔子一种 对别人同等跟尊敬的立场。当自己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先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更换一下地位,本人是否乐意碰 到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乐意,就不能做这件事。是不是“已所欲就施于人“呢?也不是。你喜欢的货色别人不必 定喜欢。中国人常说的话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可能表白的就是这个意思。
五、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仁者爱人
除了如以外,孔子还提出了孔子还提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这就是“仁者爱人”。这爱人的思想 ,比恕的思想要求更高,“恕”只是要求将心比心,推已及人;而这“爱人”,却不那么轻易。观察一下人的心理 ,察看一下四周,视察一下自己,就会发现,一般的是恨的成分多,爱的成份少,恨多于爱。也恰是因为如斯,孔 子才提出了“爱人”这个概念。当然,孔子知道这个要求比较高,在前面加了仁者二字。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兴许 只有仁者,才干做到“爱人”。
“仁者爱人”的思想也是孔子在回答其学生的进步时提出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本事不是很大,时常给 孔子赶车,所以接触孔子的机会比较多,问问题也比较便利。有一次专门问孔子什么是仁,什么是智?孔子给他说 ,所谓仁,说是爱人。所谓知,就是知人。樊迟比较笨,对什么是仁,当时就清楚了,但对于“知就是知人”,不 明白。就持续问老师,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仍是不明确,就去问子夏。子夏接洽历史,给他讲 了一大篇话,樊迟才明白。有就后人就把“仁者爱人”作为孔子的主要思想加了总结[9]。
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我刚才所讲的内容。我对《论语》的看法是《论语》是一部关系学著作,人在社会中存在 六种关系,孔子不仅提出了处理这六种关系的具体原则,还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最高原则。我们想想 ,如果全社会都按照孔子提出的原则去行事,那我们社会一定是个和谐、安宁、详和的社会。但孔子深知,不是所 有的人会认同这些原则,所以孔子还提出“以礼仪之”与增强自我涵养的方法。这是后话,以后有机 会再讲.
王蔚依据录音整顿(2009.2.15收拾结束)
[1]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记,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赵普第二次做宰相,朝中有人不服,嘲笑他平生所读只一部《论语》罢了。宋太宗赵光义闻言召见赵 普讯问。赵普回答:“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代论者多 有为他抱不平的,说赵普所言纯属自我解嘲之戏语,没想到后来竟成了人们或褒或贬他的凭借。(见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3/09/content_654586.htm)
[2]“最后,我还要讲一句,我支撑这一说法,作为中国人,至少要读两本书,一本是《老子》,一本是《论语》。或 者,这就是我重读《论语》最主要的体悟吧!”,见http://bjmsg.focus.cn/msgview/128/2/18584010.html。
[3] http://cy.5156edu.com/page/18408.html。
[4]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逝世?”曰:“未知生,焉知死?” 见《论语进步篇》。
[5]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堪称仁矣。”
[6] 见《论语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
[7] 见《论语 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 见《论语 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9] 原文是这样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onitsuka asics。」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孔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 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 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