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的五年过渡期于一年前的2006年12月正式停止。从此,我国所有的产业都将 面临跨国公司的剧烈竞争,尤其是波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的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基础 性产业。
我国工业化的出发点、发展过程、生存环境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度的历史情形很不一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改造开放之前,我国事“关起门”来搞工业,构成了一个独破的、封锁的市场,各级政府都在办企业。从企业的主 管层级来看,当时有部属企业(相似于当前的国资委直属中心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等,还有当 时的国民公社主办的“乡镇企业”。在每一个处所行政区内,工业门类十分齐全,堪称一个独立的“产业王国”。 在关闭的市场环境中,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都由“打算指标”把持,因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决议于“ 规划指标”,与市场的“风吹雨打”无关!
在从前相称长的时代内,我国的每一个地级市至少有一家钢铁厂,这些钢铁厂大多数是1958年大跃进时“ 全民炼钢”的产物。改革开放后,过于分散的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尤其是参加WTO后,结构分散 的产业所存在的问题越来显明,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重大。
钢铁是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但凡世界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经济 体量较大的国家,简直是无一例本地优先发展包括钢铁产业在内的基础产业,钢铁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 发挥了不可替换的伟大作用。
从国际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法向集团化方向迈进,是发挥专业化生产,实 现钢铁产业古代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全球市场竞争的须要。
钢铁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钢铁生产的技巧特色决定了规模经济是钢铁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的要害因素。因此,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促进我国钢铁产业走向强盛的 必由之路。
一、目前我国钢铁产业过于分散,问题突出
从钢铁产量的角度来看,最近十年来我国始终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了1亿 吨,第一次登上世界钢铁产量第一的宝座。
随同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步、疾速增长,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钢材市场的需要敏捷扩大,钢材价格 连续上扬。在“利润”的宏大刺激下,我国钢铁产量“扶摇直上”:2003年冲破2亿吨,2005年打破3亿 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7年1月至9月,全国共生产粗钢3.63亿吨,同比增长17.61%,预 计全年粗钢总产量将达到4.80亿吨左右,比上年增加14%。2007年,我国钢铁总产量将达到寰球钢铁总 产量的三分之一,超过了日本、美国、俄罗斯和韩国等世界重要钢铁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
与钢铁产量一起增长的还有我国钢铁企业数量的增长,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的600家迅速扩大到20 06年的1000多家!
与世界钢铁同业比拟较,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远低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在世界主要产钢国家中,2005 年钢铁产业集中度最低的是美国,但美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是我国的3倍多。2005年,全球年产钢500万吨 以上的企业有52家,其中:日本4家,其钢产量占日本钢铁产量的75%;美国4家,
christian louboutin heels,占美国钢产量的55%;俄罗斯4家,占俄国钢产量的70%;韩国2家,占韩国钢产量80%;欧盟(15国 )7家,
mbt shoes for sale,占欧盟钢产量的87%;而我国共有18家,只占全国钢产量的46%。
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岂但加剧了国内钢铁市场的无序竞争,也大大下降了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中 的竞争力和在铁矿石等原资料供给市场的价钱会谈才能。
产业集中度低是我国钢铁行业各种问题的集中表现,因为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了良多问题,凸起地表示在下列 三个方面:
一是钢铁产品结构不公道,产品档次低。
因为集中度偏低,企业规模小,使得我国很多钢铁企业工艺装备小型化、科技程度低力,产品结构分歧理,品 位低,造成产品缺少竞争。主要表当初: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 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多余,利润空间较小;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不锈钢板、硅钢片、热 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大批进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进口国,跟着我国汽车和家电制造业的不断发 展,高级板材的应用量将会进一步增添,供不应求的局势还会持续。
目前我国长线钢铁产品自给率已超过100%,但钢板只有70%左右。热轧及其余名义处置的薄板等产品进 口占我国钢材进口的65%,冷轧、镀锌、硅钢板的进口依赖度一直保持在50%左右。
以2004年为例,我国进口钢材3316万吨。只管2004年我国钢材进口大幅降低,但板材进口占钢材 进口量85%以上的格式仍不转变。在板材的进口中,薄板进口1644万吨,占板材进口量的65.50%,在 薄板进口中热轧普薄板进口353万吨,占薄板进口量的21.70%,冷轧普薄板进口684万吨,占薄板进口 量的42.10%,
golf polo shirts,中板进口310万吨,占板材进口量的12.40%,不锈钢板进口269万吨,占板材进口量的10.70% 。
二是钢铁出产“两高一低”:能耗高,传染高,效力低。
从生产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除了西藏之外,全都有钢铁企业。过去是计划经济和 战备观点有意分分布局,后来又有地方政府和投资方的急功近利,使全国钢铁生产企业从10年前大概600家, 迅速扩张到目前的1000家,遍地开花。准入门槛低,使得相称数量的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装备 老化,国际上很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存在,这就必然导致能耗高、污染高、效率低,类似当年的 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窑。随着技术提高,平炉被淘汰,转炉、电炉、薄坯连铸被推广,从炼钢开始短流程方式已 渐成气象,这也促使准入门槛的降低。但钢铁业物流是大进大出的,全国遍地开花,我国又不器重水运,过分依附 铁路,造成铁路运力的缓和。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严峻影响了我国钢铁产业的整体发 展。
三是铁矿石洽购的价格谈判受制于人。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最主要的原材料。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低,不仅加剧了行业内部的同业竞争,还减弱了我 国钢铁行业作为买方在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价格谈判能力,加剧了铁矿石的价格上涨。
目前,世界铁矿石生产高度集中,全球75%的铁矿石生产量和商业量都集中在世界前三家铁矿石供应商(巴 西的淡水河谷矿业公司、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矿业公司和英国的力拓矿业公司)手中,使得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砝 码较重,话语权较大。
固然我国钢铁企业入口的铁矿石占世界铁矿石需求总量的80%,然而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无比低,导 致我国钢铁企业或铁矿石进口商在进口铁矿石时主要斟酌本公司的个体利益,不考虑我国钢铁行业的整体好处,进 口市场无序化,甚至国内各进口企业之间彼此抬价,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很难用“一个声音”谈话,从而导致铁矿 石价格的一直提高,提高了钢铁企业的生产本钱。
2005年10月24日,中国与国际铁矿石三大供应商之间启动了“铁矿石定价”谈判。经过长时光的艰难 谈判,2006年06月20日,宝钢集团领衔的我国钢厂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巨头之间的谈判终于尘埃落定:精 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个年度上涨19%,涨价幅度高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的预期。这在很大水平上裸露了我国钢 铁产业集中度低的弱点。
在此次谈判中,中方试图追求铁矿石定价的主导权,并把“钢铁限产”等种种手腕作为谈判的筹码。但是,以 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为首的国际供应商,却明白地看到了我国钢铁产业过于疏散的缺点:中国的中小钢铁企业许多 ,难以形成真正的“采购同盟”。
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供应方只有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等三大垄断公司,而需求方则是我国上千家钢铁企业 ,谈判地位的迥异导致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们的强硬立场。假如加速推进钢铁产业整合,以兼并重组方式迅速提高我 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形成同一口径,将会在话语权上盘踞更多优势,必定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 谈判能力。
二、国情决定政府出台鼓励集中的钢铁产业政策
国情不一样,历史不一样,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不同于欧美国家那样制约产业集中的政策,应该鼓励企业通过 并购的方式迅速地做强做大。
在1900年前后的五十年,美国是全球的工业霸主。产业之内的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为了限制产业过火集中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限制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即同业并购),如1890年的《谢尔曼法》、1914 年的《克莱顿法》、1950年的《塞勒-克福弗反对并购法》、1976年的《哈特-斯科特-罗迪诺反垄断修订法》、1980年的《反垄断程序的订正法令》等。
我国的产业结构与企业竞争环境不同于美国当时的情况,这个特别性决定了我国不仅不要采用限度产业集中的 产业政策,反而要出台勉励产业集中的政策。
由于受到西方经济管理思维的影响,我国产业管理部分一度对“是鼓励产业集中?仍是限制产业集中?”等问 题当机立断。经过多年的迟疑后,国家发改委终极于2005年7月8日发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这是我国 第一个鼓励并购的钢铁产业政策,政府采取了与欧美国家完整相反的产业管制政策取向。
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目的是: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行吞并、重组,扩展具备比拟上风 的骨干企业集团范围,进步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目较大幅度减少,海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 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到达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
《钢铁工业发展政策》对我国钢铁产业组织构造的调剂做出明白的划定:
一是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策略重组,减少钢铁生 产企业数量,实现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进级。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 合重组,到2010年,造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大型钢 铁企业均要进行股份制改革并支持其公然上市,鼓励包含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参股、兼并等方式重组 现有钢铁企业,推进资本结构调整和机制翻新。
二是国家支持具备条件的联合重组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恰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粗放 化生产度,并在主辅分别、职员分流、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大规模并购打造钢铁强国
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始于“九五”期间。1997年,国家下达对于履行“鼓励兼并、标准破产、下岗分 流”的安排之后,先后有30多家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自2005年国家宣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来,又 有10多家钢铁企业推进联合重组。
1997年到2004年,钢铁企业开端区域性联合重组和强弱联合重组。如:(1)1997年9月,邯钢 兼并河北衡水钢管厂和河南舞阳钢铁公司;(2)1997年12月,湖南的湘钢、涟钢、衡阳钢管厂独特组建了 华菱集团公司;(3)1998年11月,以宝钢总厂为主,联合重组上海钢铁和梅山钢铁;(4)2000年1 月,攀钢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钢铁厂、长城特钢厂等;(5)2003年1月,大连钢厂与抚顺钢厂联合重 组为辽宁特钢集团,次年9月又与黑龙江北满钢厂联合重组为东北特钢集团。上述五项联合重组都获得了胜利,功 效最大的是宝钢、上钢、梅钢的联合重组,经由5年的尽力,由联合到整合、融会,已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的排头兵 ,并跻身于世界企业500强的行列。
2005年以来,钢铁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联合重组和强强联合重组。如:(1)2005年4月,北京的首钢 与贵州的水钢联合重组;(2)2005年8月,鞍钢与本钢组成了鞍本钢铁集团,迈出了两大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的第一步;(3)2005年10月,首钢与唐钢合资组建了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沿海的曹妃甸钢铁 基地;(4)2005年11月,四川的通德集团联合重组黑龙江国有企业西林钢厂;(5)2005年11月, 唐钢、宣钢、承钢共同组建新唐钢集团公司;(6)2005年11月,通钢、建龙钢铁、吉铁等组建新通钢集团 公司;(7)2005年12月,武钢与柳钢联合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公司,共建防城港沿海1000 万吨规模的新钢铁基地。上述七项联合重组中,有五项是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另两项是区域内的强强联合重组。新 唐钢集团与鞍本钢铁集团,其年产钢将达到1800万吨到2000万吨以上。
2007年是我国钢铁企业“跨区强强联合重组”进一步深入的一年,上海的宝钢集团收购新疆的八一钢铁、 湖北的武钢集团收购云南的昆钢集团是我国钢铁企业跨区强强联合重组的标记性事件。
宝钢并购八钢:2007年4月,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宝钢集团对新疆八一钢铁增资, 宝钢持有八钢69.61%股权,
genetic jeans,成为八钢的控股股东。八钢总资产91亿元,净资产25亿元,2006年产钢362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0 0亿元。八钢筹划在2007年产钢400万吨、产材3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宝钢股份年报指出 ,2007年计划产铁2075万吨、产钢2327万吨,商品坯材销量预算2219万吨,主营业务收入估算1 590亿元。这样,宝钢集团2007年钢产量将超过2700万吨,紧紧坚固了其在我国钢铁行业的霸主 位置。
武钢并购昆钢:2007年8月,武钢集团兼并昆钢正式签订并购协定。昆钢集团是云南省最大的钢铁联合生 产基地,总资产达250亿元,净资产80亿元,现具备年产6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公司主导产品是高速 线材、钢筋等建造钢材,以及热轧中薄板产品。
对宝钢和八钢的合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现,面对国际钢铁业大规模兼并重组,我国钢铁企业必需有所作为 ,也应当有所作为。兼并重组有利于双方施展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晋升整体竞争实力。国资委不仅激励与支撑宝 钢在国内开展大规模的并购,同时也支持宝钢并购国外钢铁企业。重组八钢之后,宝钢稳居国行家业老大,但宝钢 重组步调不会就此结束!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表示,要持续鼎力领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设备制作 业等范畴企业的兼并重组。
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罗冰生呐喊,踊跃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已经成为实现我国钢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 紧急的战略需要,应该从国家和行业的需要动身,制订国家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计划。依照罗冰生构想,国家规 划主要内容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充足发挥现有宝钢、鞍本、首唐、武钢等四大集团在资金、治理、技术等方面 的综合优势,通过跨地区的并购,组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2007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表白了政府加快钢铁行业跨区域并购的信心:我国政府鼓励位于不同省 份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行联合重组,方案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 重达到50%以上,形成两到三家产能达到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 集团。
曾培炎副总理还请求:国资委要提出推动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详细办法,要加快推进鞍本钢铁团体本质性重组 ;以首钢搬迁为契机,促进华北地域钢铁企业结合重组;在宝钢跟八钢联合的基本上,增进宝钢与包钢的联合重组 等,为建设存在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发明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