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人员在展示查处的部分非法期刊(3月22日摄) 新华社发
个人7年非法创办20余种刊物,只上过中学的员工竟组成编委会“审核”论文来稿,约2万名投稿者交纳版 面费超过1000万元――这是海南省最近查处的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背后暴露的问题发人深省。
3月22日,自办刊物有偿发表论文的符莉夫妇,被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7年创办20余种非法报刊 为何没被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何以屡屡受骗?职称评审如何避免“论文市场”的冲击?围绕一系列疑问 ,
moncler jacket,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孙志平 王晖余
(据新华社海口3月31日电)
93枚假公章摆了一地
“非法报刊密密麻麻堆成小山,93枚假公章摆了一地,公司规章、员工手册、报刊邮寄单和发票摊了一大摞 。”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陈淼说,在符莉等人的办公室,干警们惊呆了:在这些假报刊中,仅带有“中 国”字头的就有《中国教育科研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多种。
符莉夫妇承认,从2004年始,他们成立公司招聘员工进行专门培训,设立数十个网站发布征稿信息,假称 其学术报刊是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
gucci,诱骗需要晋升职称的人向其投稿,并以两千字内340元、每增加一千字加价100元的标准索要版面费。收钱 后,他们便开机印刷非法刊物邮寄给投稿人。
记者翻阅发现,这20余种非法报刊大多集中在卫生和教育领域。符莉向记者坦言:“因为这两个行业有发表 论文评定职称的强烈要求。”
3名员工仅有中学文化
记者查阅该团伙的账目表看到,仅2010年7月份,他们就收到来稿2201篇,入账版面费40多万元。 据警方统计,受害人预计达2万人,涉案金额至少1000万元。
荒唐的是,符莉夫妇设立的审稿编辑部,竟由招聘的3名中学文化程度的员工组成,而投稿者大都受过高等教 育。该编辑部成员徐云辉说,她主要负责“审核”来稿的格式、字数和错别字,“有时也淘汰少量不符合要求的论 文。”符莉则对记者直言:“我们不管论文的专业性,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符莉要求员工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期刊编辑部地址全为虚构,编辑部固定电话通过某种 手段转移到40部手机上。
公司在大报上登广告
符莉等人自办学术刊物诈骗长达7年之久,为何无人查处?对此,陈淼等办案人员认为,其中既有一系列貌似 合法的外衣“掩护”,也有投稿者为晋升职称不愿举报、有关部门难以发现的因素。
“我们实行‘公司化’运作,几年下来,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已经合法了。”这个造假编辑部的徐某告诉记者, 员工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周开例会总结表彰,还有休假制度。“老板甚至给我们签合同、买保险 ,我慢慢觉得在这里工作挺光荣的。”记者采访发现,为给自己“贴金”,这个“论文”公司在一些中央级大报上 刊登广告,公开宣称“期刊具有国际国内刊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主要职能是方便作者晋 升……”
与权威网站开展合作
另一方面,他们还与一些权威网站建立不正当合作关系。据调查,
ghd purple,符莉夫妇的网站参与了百度竞价排名,投稿者提出在学术论文数据库上能够查询全文的要求后,符莉主动联系重 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及中国知网开展合作,两家网站相继给她“创办”的部分杂志颁发了网络出版证书和收录证书 。此外,她还伪造“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等公章为投稿者颁发获奖证书、论文证书和教师继续教育 学分。
这个造假团伙得以滋生壮大,还因为单个投稿者涉案资金少,而且很多人通过论文达到了晋升职称的目的,不 愿向有关方面举报。符莉说:“很多教育卫生行业的作者反馈,论文在他们评定职称时起到作用,还主动介绍同事 给我们投稿,甚至要求寄发票到单位报销。”
陈淼等办案人员表示,即使在被查处之后,仍不断有投稿者打电话到编辑部,咨询发表论文和汇 款事宜。
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裂
“虽然目前20余种假报刊已被查封,但暴露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案件本身。”办案人员坦言,大部分人否认投 过稿件、汇过钱,对办案人员闭门不见甚至是恶语相加,取证比较困难。这些论文投稿者的心态折射 了什么?
“靠假论文证书获得职称或职务,这些人有没有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的资格?这样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否存在问 题?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有关专家表示,此案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
“提升学者的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刻不容缓。”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表示,“只有让学术造假者身败名 裂,才能开创清明的社会创新风气。”
(编辑:S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