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ck Search


Tibetan singing bowl music,sound healing, remove negative energy.

528hz solfreggio music -  Attract Wealth and Abundance, Manifest Money and Increase Luck



 
Your forum announcement here!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Board | Post Free Ads Forum |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Directory | Best Free Advertising Methods | Advertising Forums > Post Your Free Ads Here in English for Advertising .Adult and gambling websites NOT accepted. > Post Your Products & Services Here

Post Your Products & Services Here This section is for posting your free classified ads about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ftware, ebooks, and more.

Reply
 
Thread Tools Display Modes
Old 08-19-2011, 12:45 PM   #1
skfn847019
 
Posts: n/a
Default discount mbt shoes sale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顿。《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 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 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 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 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 中庸之道”。

目录
中庸的道德标准执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时制宜作者简介成绩古籍《中庸》关于《中庸》中庸主题思想中庸理论基础中 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多少个方面(1)天道与人道合一(2)天性与人性合一(3)理性与情感合一(4 )鬼神与圣人合一(5)外内合一中庸具体内容(1)五达道(2)三达德(3)九经中庸主要原则(1)慎独自 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对于中庸之道《中庸》全篇从《论语》全书看中庸的含意:《中庸 》译文 中庸的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 慧。其含义大抵有三:执中守正  就是 遵守中道,坚持准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因时制宜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抵触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 致和,寻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 者,汉代今文经学的首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窗 《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加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造诣  戴圣精心讲解“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 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汉书・儒林传》)。小戴对传布 和发展《礼》学有一定奉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代替《 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领重要地位,为后人研讨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供给了 重要材料。古籍《中庸》  【英 文】alleged to be written by Zi Si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s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Four Books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正收拾。它也是中国古代探讨教 育理论的主要论著。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凸起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摸索《中庸》的并 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 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敬《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 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测验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发生了极大的 影响。   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本质上用现代文字表 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掌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长 短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关于《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 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 *** ;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毕生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中庸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理想是儒学中的不偏不倚,它的重要内容并非古代人所广泛懂得的中破、平淡,其宗旨在于素养人 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 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育成为存在 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位置焉万物育焉 ”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维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言不烦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管理。此 《中庸》之性不等同于《孟子》之性。“天命之谓性”是指天命也属于人性;“率性之谓道”是说要自我治理而不 是放荡本性;“修道之谓教”是说改良自我的仁道就是儒教(聂文涛谈《中庸》)。   “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怖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毕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串于人生的全体过 程,就须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力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 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语言,自己也能谨慎地进行内心的自我检查、自我约束、 自我监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的。“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标的重粗心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歌唱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穷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 。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 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 仁诚之极功。”   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估。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 出于天而不可易,实在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得意 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   当然,他们不可能像咱们今天这样明白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惟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 监视、自我完美,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 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实践基本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 合一。通凡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尽心》)讲起,而疏忽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疏忽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 、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 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 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 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 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妙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发修 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天然理想境界。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道与 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 善而固执之者也。”   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则人当学其 诚之性,是上天之疲惫不为而诚,不思而得,若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 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则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此复说 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得意于善,空闲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 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执拗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 。言取舍善事而牢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   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说明,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性合一为两品种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 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 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 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 、委曲而行之的是常人。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 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2)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 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 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思上的天人合一,能力创制天下的纲要,树立天下的大本,才能精通天地化育万物的道 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3)理性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 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示,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 情绪加以约束和限度,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 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 《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 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 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理解意识了天;等到百代当前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难,就算是认识了人。阐明中庸之道的天 人合一中的天包含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先人的总称。所以古 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括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自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5)外内合一  中庸 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 合一。   因此清朝杨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每天者,《戴记.礼 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清秀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 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 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 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 ’,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 ‘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所在多有。言知人即 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 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 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几希,百姓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 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原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 点睛,自系全书主旨。”中庸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应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自己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来 往,将君臣关联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具体论述了夫妇的人 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十分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 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 五达道备焉。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 》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而 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 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好,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 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取,舍礼何以治之?”(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 心坎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格,是用来调节上 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养呢?靠老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扶植加固。 所以《中庸》第二十章说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 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 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胜利,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 家矣。’”(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到达太温和合的九项详细工作。这九项工作是: 修养本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困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恼恨;敬佩大臣 ,管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贴群臣,士就会努力予以回报;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鼓励;劝勉各种工匠, 财货就能充分;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 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置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 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障。“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 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幻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庸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 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离阐述于下。(1)慎单独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涵养的过程中,坚持自 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害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厉地自觉 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束缚、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 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 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保持慎径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 《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 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 :‘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2)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相互体谅、互相关怀、互不侵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这一原则分辨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 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录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 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罢了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 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中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堪称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 详细实行。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管是忠恕之道仍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善良博爱,都 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续并弘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请求人们用爱自 己的心去爱别人,用责怪他人的心来斥责自己,用自己的真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有坚持忠恕之道 ,人们就会息事宁人、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得意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 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仿佛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3)至 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实施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 挥自己善良的本性。能够充分施展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召他人、发挥他人的仁慈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 天性,就能充足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散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介入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 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 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地位。   亦泽“中道”,古希腊哲学范围,毕达歌拉斯学派把现存事物看作是对方之间的“恰到好处的平衡”,柏拉图 开始把这种均衡概念移植到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则把中庸和节制相接洽,并制定了体系的理论。认为万物皆有其 中庸之道,如“10”这个数“5”居其中;人的心理状况、感情中愿望过度是荒淫,不及则是禁欲.控制则是适 度。中庸有两种,自然界的中庸是相对的,人事的中庸则是相对的;在伦理中观上,人的所有行为都有适度、不及 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点和道德的尺度,美德是一种适中,是以居 间者为目的。他还把这种中庸原则运用于政治国家学说。认为由中等阶级治理的国家最好,因为拥有适度的财产是 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公道的原则。最不会回避治国的工作或占有过火的野心.是国家最平稳的公民阶级,中等阶层 的国民组成的城邦.是构造个最好的和组织得最好的,因而有盼望治理得很好。关于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 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导理论著述。《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 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敬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 的学习, 《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道是由禀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以为人性是善 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 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恰是孔 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需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干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 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 ”、“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友人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 “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人们尽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 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恳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 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 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倔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鉴戒意义。《中庸》全篇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胆怯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 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 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 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 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 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 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人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逝世不变; 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 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高低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声名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 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 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5』子曰,「射有好像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大。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奠。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授命。」   第十八章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 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 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年龄,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燕 毛所以序齿也。」   『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   『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 乎。」   第二十章   『1』哀公问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人道敏政,隧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 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 下国家矣。」   『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 、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 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 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旧迎新,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 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先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   『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 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   『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 善而固执之者也。」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 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度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 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诚无息。   『2』不息则久,久则徵。   『3』徵则悠远。遥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长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超,配天。悠长,无疆。   『6』如此者,不见而章,MBT Masai Shoes,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意外。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限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 重,振河海而不�,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 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10』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 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3』优优大哉,礼节三百威仪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 以崇礼。   『7』是旧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斯者灾及其身者也。」   『2』非皇帝不议礼,不轨制,不考文。   『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2』上焉者虽善,discount mbt shoes sale,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 而不感。   『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 不厌。   『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 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地利,下袭水土。   『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 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4』是以申明弥漫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 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聪慧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 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   『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7』诗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 。又赞其妙,至于于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 不尽心乎?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局部,它是儒家论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 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造就成为具有 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是我们民族的古典哲学,曾普遍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光辉的篇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光辉四射,为众人所注视。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切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 分歧适。   中庸,既深邃又艰深,是治国之道又是修身之法。吃饭看胃口,做饭讲火候,种庄稼要掌握温度和湿度。治理 国家,既要追求发展速度,又要统筹社会安定。要做到恰到好处就该讲中庸。把握中庸机制,好比实行宏观调控使 先富帮后富,达到独特富,社会才能协调。宏观调控就是一种中庸机制。经济寰球化要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改善国 际经济的秩序,单边主义不行,可怕主义又不行,必须实施国际民主化。国际民主就是国际的经济生涯的中庸机制 。   中庸,既不是简略地折中,也不是俗气的旁边路线。中庸追求的目标是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尽如人意与无可奈 何之间的最佳计划。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式论,现代迷信系统论,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政治学中的统一阵线等 都有中庸的部门机理在其中,中庸是古代的软科学。   ? “中立而不倚”(《中庸》),独立自主,不偏不倚,才是真正的强者。   ? “过犹不迭”(《论语》),过和不及后果都是一样的。李瑞环主意政协工作要到位。不缺位也不越位,与此完整 相合。   ?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这是舜执政的教训,深刻百姓。把握过与不及 两端,才能集中正确的看法,制定合理的政策。   ? “和而不同”(《论语》)。和谐相处又不盲从。   ? “君子而时中”(《中庸》),正人随时执守中庸。   ? “攻乎异端”(《论语》),批评异端邪说。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在位谋政。   ?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权:秤锤,引申为衡量。这是孟子对中庸的发展。   此外,彬彬有礼、言必有中;父慈子孝、君仁忠臣等,都体现了中庸的哲理。   b)、中庸的历史价值:   中庸是跟合文化的哲学升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和合文化的特色就是多样的容纳,矛盾的 对峙统一和天地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进程中的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 的和谐。   中庸是哲学不是宗教。中庸本于《易经》,强调无地的发展与化育。可见中庸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而不是以神 为本的宗教。   中庸、中道是人类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与必定的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是由青铜器向铁器发展时 期的哲学。在古希腊被视为最高美德,在佛教中被视为最高真谛。而中庸的提出要早于二者一百多年 。   中庸在认识理论上,实现了“两过渡”:由问神向问人过度,由直观经验向逻辑形象过渡。中庸在社会范畴, 适应了“三改变”:家族制向家庭制、分封制向集权制、传亲向传贤的转变;推进了“一联合”:疏散的一家一户 小出产与高度集权封建独裁的结合;增进了“两分离”:思想家与政治家、议政与行政的绝对分别。从而暧昧化了 封建中心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同一。突显了宰相在调停皇帝与万民关系中的中庸作用。宰相作用的准确发挥 是封建王朝稳固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千古名相魏征则是宰相中最出色的代表。他与唐太宗共同培养了唐初盛世― ―贞观之治。   中庸,培养了源源一直的人才。这就是中庸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法律根据的最高标准,以及风行两千多年的基 本原因。   “中庸”即中和,不是平庸无所作为,而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外不及、不骄不馁,得 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较为完善的均衡点。   中庸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国之道,从来为进步政治家所器重。梁启超、孙中山视为国宝。毛泽东改造中国也从改 革中庸入手,曾用“矫枉过正”领导农 *** 动,又以“过犹不及”引导延安整风。《毛选》开篇第一句就是分清敌我友。友,等于我与敌之中,团结友就是克 服敌人的宝贝之一。   中庸的提高性与局限性都是当时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议的。而且时代的合感性多于历史的局限性。“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不乏成功的与共产主义信奉对接,而今又以坚强的时空 穿透力作用于当今时代而成为普世伦理金律。一国两制、小康社会、与时俱进、和谐世界;和平与发展、竞争与配 合、互利共赢,等等。其中都寓于了中庸的哲理与方略。   孔子文章中宥坐之器其器曰为: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 即中庸之意从《论语》全书看中庸的含义: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 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体有三:   执中守正: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时中行权: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擅长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 、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译文  人的自然天赋叫做“性”,顺着 本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涵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分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 “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 的地方越是显明,越是轻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崇高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严的。喜怒哀乐没有表 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契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天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 成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 违反中庸,是由于小人胡作非为,专走极其。”   孔子说:“中庸大略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少它已经良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认为是,认识过了头;笨拙的人智力不及,不能 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起因,我晓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 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味味道。”   孔子说:“舜可真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啊!他爱好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剖析别人浅易话语里的含义。暗藏人家的 坏处,宣传人家的利益。过与不及两真个意见他都控制,采用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逐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挑选了中庸 之道却连一个月时光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紧紧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 失去。”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管理,官爵傣禄可以废弃,银白的刀 刃可以蹂躏而过,中庸却不轻易做到。”   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 对我野蛮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备这种强。用武器甲盾当床笫,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 ,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温柔而不中流砥柱,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转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 ,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情理,做些怪诞的事件来欺世盗名,后代兴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 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然而中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毫不会结束的。真 正的君子遵守中庸之道,即便终生大名鼎鼎不被人知道也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宽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固然愚蠢,也能够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精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 明白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英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处所。大 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意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 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Masai MBT Shoes Outlet,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明显。君子的道,开始于一般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 天地。   孔子说:“道并不排挤人。如果有人履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 ,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面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 明差别很大。所以,君子老是依据不同人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治理,只要他能矫正过错实行道就行。”“一个人 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本人不乐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 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 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不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当先做到的,我没有可 能做到。平凡的德行努力实际,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 敢放纵而无所顾虑。谈话吻合自己的行为,行动合乎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诚诚实呢 ?…”   君子安于当初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朱紫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 状态,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域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   无论处于什么情形下都是坦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负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奢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 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候天命,小人却逼上梁山企图取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 :“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端;就像登深谷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 :“妻子儿女情感和气,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活。使你的家庭圆满,使你的妻儿幸福。” 孔子惊叹说:“这样,父母也就满意如意了啊!”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奈离开 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衣着稳重整洁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似乎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 诗经》说:‘神的来临,不可揣摩,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明显,实在的货色就是这样不 可掩饰!”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敬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产领有全部天下,宗庙里祭 祀他,子子孙孙都坚持他的功业。所以,一个人真做到行人所不能行的道德修养即为大德,自然得到那个爵位,天 然财富富有、名扬四海,做作长命万福,乃至羽化得道。天地生一件事物,会因其材质而培育。深深栽种的直苗直 直的培养,横生的斜苗就要覆土盖土让其得到养分。诗经里说,高贵优雅的君子,有光亮美好的德行,让国民安居 乐业,享受上天赐赉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自助而后天佑,自 然到到天命,与天感相伸通。   孔子说:人生的成功真没有遗憾的恐怕只有周文王吧!他的父亲王季也是一代圣王,儿子周武王更是适应民心 获得周朝天下!文王美好的德行与抱负承其父王传其子嗣。 周武王继承了曾祖父大王、祖父王季及父亲文王的道德和事业,并发挥光大。戎衣革命,颠覆了肆虐的商纣而建立 新的天下,在历史上成为一代圣王,贵为一国之君,享有天下财富,子孙繁华安宁。 在周武王没有革命之前,他的弟弟周公也具备了文王和武王的德行,革命成功后,周公追述研究上古时代及其祖先 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用天子之礼制订了周礼。周公之礼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嫡人、老庶民都必须遵守的标准 ,用来体现中国文化的文明精神,比方丧礼。而且划定非常严格,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那么送葬以大夫之 礼,但儿子祭拜时必须以士礼。假如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那么送葬以士之礼,但儿子祭拜时必须行大夫之礼。 一年之期的丧礼,大夫也必须遵循,三年之期的丧礼,天子也必须遵照,所以父母之丧礼,不分贵贱,都是一个孝 心的体现!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中庸”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起源:百度词典): 1.The Doctrine of Mean 2.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我来完善 “中庸”相干词条:
  Reply With Quote

Sponsored Links
Reply


Thread Tools
Display Modes

Posting Rules
You may not post new threads
You may not post replies
You may not post attachments
You may not edit your posts

vB code is On
Smilies are On
[IMG] code is On
HTML code is Off


All times are GMT. The time now is 07:04 PM.

 

Powered by vBulletin Version 3.6.4
Copyright ©2000 - 2024, Jelsoft Enterprises Ltd.
Free Advertising Forums | Free Advertising Message Boards | Post Free Ads Forum